朗读训练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4-2-10 11:52:16 浏览次数:29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也特别强调读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对朗读重要性很好的诠释。从孔子到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几千年来他们更是注重让学生认真朗读范文,以至融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之中,从而受到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学到知识,提高鉴赏与写作能力,但在今天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朗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读书声常常被老师过分讲解所代替,课上讲的多,练的多,读的却很少,即使有了朗读这一环节,也只是一种点缀,或是学生一遍一遍朗读,却没有其实际意义,学生的朗读水平停滞不前,进而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静而思之现阶段的朗读教学之所以如此,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一些教师观念陈旧,他们只把朗读当作一个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而已,更无从谈及备课时绞尽脑汁的朗读教学设计了。其二: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优质课评比更看中对教师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手段,因此不少教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教学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迫使不少教师压缩了朗读的时间和对朗读指导的时间。学生在课堂上一味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热闹的讨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课件,学生真正静下心来朗读的机会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学生的朗读懒惰性日益明显。其三: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特点,朗读几乎不在考察评价学生的范围之内,所以不少教师为了优秀的教学成绩,不会在朗读训练上花费太大的气力。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不少专家奋臂呼吁阅读教学要练好读功,让琅琅读书声回到我们的语文课堂,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不是给学生讲书的。如何才能让学生会朗读,爱朗读呢?下面是笔者的一己之见。

一 、给予学生充裕的朗读时间。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所以笔者讲课之前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朗读,克服那种只是浮光掠影的读一二遍的现象。对于学生来讲,只有读才能读出韵味,才能读出问题,学生在书中“泡”久了,必然会积淀出浓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可以采取“读通——读懂——读熟——读好”的模式,即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读懂课文——深入领悟,读熟课文——积累语言,读好课文——应用创造。给予学生充裕的朗读时间,需要教师放弃“权威”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那么怎样才是制约教师的“教”,保障学生的“读”呢?以第八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这篇讲读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全文共800多字,朗读一遍需三四分钟。在第一课时,学生通读课文三遍,第一遍听录音、跟读,第二遍学录音、朗读,第三遍边读边思考、回答问题。第二课时,通读课文一遍,段读4~7自然段至少一遍,还有欣赏中的美读,教师点拨时的跳读。第三课时背诵课文(约15分钟)。这样每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都在12分钟以上。

二、 明确朗读的目的,加强语感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感 是一个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感知判断,是人们感知、领悟、把握语言这一对象的一种能力、方式和结构,是一种直觉思维而非逻辑思维。它左右着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在所有的言语 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任何人不可能根据所用词语的理性含义和范畴以及相关句法规则来理解和生成句子,而必须主要凭借语感的同化、顺应作用。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如何提高 学生的语感素质上。语感素质有高有低,因人而异。儿童在进学校读书之前就已形成母语语感,但儿童的语感是浅层次的,只限于日常会话、交谈等,其语感素质有待提高。语文教学的任务不是抛开语感这一基础另 起炉灶,从头教授语言知识使之转化为语言能力,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读写听说实践,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感水平。语感分输入与输出两大类。输入型语感与听读活动对应,输出型与说写活动对应。衡量语感 素质高低的标准是语感的广度、深度、美度、敏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以古今中外具有典范性的优秀言语作品去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输入型语感,并以此为龙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朗读是听读 活动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它对于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往往语文水平也较高。因为朗读水平最终反映出对课文的分析理解的能力,反复朗读能使许多优秀篇章储存在大脑里,无形中也增强了语感,这反映在写作中表现为语句的连贯、流畅与词汇语言的丰富,反映在口头表达上就表现为语言的自然、清晰、得体。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维持学生的朗读兴趣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通、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他对教学效果,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社会能力和创造性品质的形成,对教师工作的愉悦感、成就感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完成这一场变革的必要条件。师生关系在交往中实现,课堂则是师生交往的集中时空。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所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尤其在指导朗读这方面,很好体现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现撷取这一节课中的几个片段共赏。

片段一:

师:同学们,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你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二、三段?

生:我会以十分自豪、十分高兴的语气去读。

师:请你以自豪的语气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注意把自豪的语气读出来。(生有表情的朗读)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的表情非常好,真是非常自豪。请你站起来读,表情跟刚才一样,再读一遍。

师:真好。可惜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了,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把书拿起来,再次读这一段,把我们的恨、怒读出来。(生齐读)

师:我发现每位同学的表情都在告诉我,你们心中燃烧着恨。

师:我发现同学们有两大优点。第一,读书非常投入,越读越好,越读越懂,感情越真挚。第二优点,读书会做记号。有许多同学把二、三、五段画了许多波浪线,而且有人在旁边写了一句话。喜欢第三自然段的能不能把原因告诉我。

生:因为这一段主要讲了我们中国各个地方的美丽景色。

生:圆明园很美丽,它是中国劳动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师:好,这是他说的几句话。这就是会读书。这一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还知道为什么有的同学在第五段做了记号,因为你读出了两恨:一恨英法联军,二恨满清政府。这两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一段对话是围绕老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展开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出了心中的自豪;老师和其他同学也受到感染,在情感上与这位学生产生共鸣。此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想撞、情想融,师生关系的痕迹已经淡化,他们俨然是情谊相投的朋友。

片段二:

(一生读到“流连其间”时有些结巴)

师:“流连其间——”读。(一生接着读,师鼓励并指导)

师:你再读一遍,不要着急,第三遍读不好还有第四遍,再读一遍。(生仍有些紧张,师走近生身边,弯腰帮助他拿起课本)

师:我给你拿着,读。(生终于读成功了。)

师:请你背诵这一段,你叫什么名字?

生:施帅旗。

师:率领的率?

生:元帅的帅。

师:什么旗?

生:红旗的旗。

师:看你能不能起表率作用,当好一面帅旗。(对旁边一名学生耳语:如他背不出来提醒一下)

师:相当了不起!鼓掌,还有谁想背?好,请你。

良好的师生情感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它是促进学生与教师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试问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怎能不爱朗读?

四、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与方法。

朗读是语言的综合运用。朗读文章不仅需要准确、规范的语音,还需要运用一定的语调和语气升降来表情达意。语调是指句子的抑扬顿挫,它常通过句子中的各种停顿和重音来体现,而不同的语气也需要读出句子的高低升降的变化,才能读得生动传情,使听众受到感染,产生共鸣。这些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也不需要教师讲解地多么详实,但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循序渐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朗读氛围。下面就从重音和停顿两方面来简单谈一下。

(一)停顿

朗读中的停顿首先遇到的是不同的标点符号怎样处理。标点符号不是决定停顿长短的主要依据,因为不同的文章,不同的感情需要用不同的语速来朗读。但是对有些标点符号的停顿处理不能不加以注意。句子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同样也需要停顿。一般情况下,停顿与句法成分有密切的关系。

1、主语和谓语之间可以略为停顿。如: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

2、述语带有宾语,可以在宾语前略为停顿。如: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朱自清《春》)

3、一个中心词语同时有几个修饰成分,那么每个修饰成分之间可以有一点停顿,但是紧接中心词的那个成分与中心词之间不能停顿。如: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同上)

此外,为了表达感情,有时可以根据需要在适当的地方处理停顿,不一定受上述几种规律的限制。

(二)重音

重音是指把表意上需要突出的词语略为加重音量,以吸引听众对它的注意。句子中的重音一般是有规律的,而且常常和停顿的处理相一致。一般情况下,句子里的重音所在与句法成分有密切关系。

 

1、简单的主谓句中谓语读重音,如上例: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述语带有宾语,宾语读重音。如: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3、修饰成分,定、状、补、读重音。如: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

4、用作比喻的词语读重音。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5、疑问代词一般都读重音。如:谁都可以买来吃。(许地生《落花生》)

在特定的环境里,为了表达的要求和思想感情,需要强调句子里的某些词语,可以改变重音的规律而把要强调的词语读重音,这种重音叫句子重音,一般称作逻辑重音或强调重音。句子重音没有固定的规律,根据强调的需要而变化。在教学毛泽东同志的《长征》时,笔者就把这首诗歌的停顿和重音直接展现了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在潜移默化中也教给了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表示停顿较长,|表示停顿较短,`表示重音。)

(三)朗读形式要多样化。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运用的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不到位时,宜采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的,宜采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或感情较浓的课文时,宜用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如我教《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请两位朗读水平较好的男女生分别来朗读羊和狼的五次对话,老山羊的聪明机智,狼的花言巧语,学生那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全班同学都进入情境,分角色朗读也应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可让个别男女生分角色读,可让几个小组的学生分角色朗读。

 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配乐朗读的乐声不能太响,以免产生负面影响。笔者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采用了《真的好想你》这首歌的乐曲,再配以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道的课堂效果。

《陶罐和铁罐》一课适合学生有感情朗读。在学习课文时,笔者运用多形式的读,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内容,感悟语言。拿第一自然段为例:一开始自渎,思考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接着齐读,然后让学生回忆读,学生居然很熟练地把第一自然段背诵了出来。我抓住时机,伸出大拇指大加表扬:“刚才这位同学只读了一遍,就能背出来。可见他读书时很专心。 老师还要告诉大家,其实语言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顺着作者的思路,接下去应该写什么?学生会自然地想到:“课文接下去要写铁罐是怎么奚落陶罐的?”这正是课文接下去要写的内容。然后请同学们分组研究怎样读铁罐和陶罐的对话,才能表达不同的语气。在大家分组讨论之后,请大家读,每两人一组,分别扮演铁罐和陶罐,然后大家评论。听了别人的朗读,有的同学是这样评价的:“刚才铁罐的语气非常凶恶,我认为铁罐不是凶恶,而是傲慢。陶罐不是胆小,而是谦虚。”然后我让这位小评论家到黑板上写出“傲慢”与“谦虚”两词。同时,让他给大家朗读铁罐的话,果然效果不错。就这样,在课堂,齐读、个人读、回忆读、两人读,小组读、指名读、集体读,读的形式不拘一格,多种多样。在读中,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在读中,训练了语感;在读中,积累了语言。

五、注重对学生朗读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善语文课程评价必须从加强最基础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开始。所以,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朗读训练中我尝试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尊重个性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教师评价。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其体验成功的滋味。如在朗读《观潮》中描写潮来时那一段“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读后笔者这样评价:“读得真有气势,你的朗读已经把我们带到了江边,啊,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那种壮丽的景象。”诸如此类的评语还很多,如:“比老师读得还要好,老师也要向你学习。”“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已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等等。但笔者认为评价也要适度,不泛滥,要真实,要发自内心,只有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才是最具感染力的。

其次,在重视语言性评价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非语言评价。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地抚摸,还有夸奖时竖起的大拇指等等,在适当的时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学生相互评价。学生相互评价要教给学生一些方法,你一言,他一语学生畅所欲言,这才是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其中也应让学生懂得应用欣赏的眼光去评价他人。其实把评价的权利让给学生,也会有精彩的结果。

(三)自我评价。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性,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使他们学会客观的评判自己的缺点。“你觉的自己读得怎么样?”“你认为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好吗?”学生能对自己的朗读进行反思,反思的过程就是学生寻求进步的过程,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更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引导。

笔者认为,鲜活生动的语文课堂就应以读为本,把朗读当成课堂上最经常,最重要的工作,要在正确、流利、速度、表情等方面给学生朗读以及时的指导。朗读中能识字,朗读中能学词,朗读中能积累语言,朗读能形成语感,朗读中能学会说话,能学会作文,朗读能训练思维,丰富想象,朗读中能启迪智慧,学会做人,能使人受到美的陶冶。今后的阅读课堂就应该读之再读,让每一个学生在语文这方天地中自由自在地朗读!